【電影影評心得分享】 帕特森 Paterson (2016)

賈木許的《帕特森》並不是一部多麼晦澀難懂的電影,普通觀眾對這個關於公交司機詩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都能無障礙地看懂,但《帕特森》豐富而富有內涵的細節,則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誤解。反复看了五遍,這算是一篇拉片筆記,也算是一篇影評。 如果不能準確接收到這些細節信息,對這部電影大概只會停留在“文藝片”的層次,但《帕特森》是一部真正的藝術片——文藝片和藝術片可能表述不同,但因為“文藝”這詞在當下的各種曲解,變得有種輕微的嘲諷意味,這是其一,其二,說《帕特森》是一部“藝術片”是因為這部電影觸及到了藝術(準確來說是詩歌)的真相。 再強調一遍:賈木許是音樂、美術、文學包括電影各方面素養都很出色的電影藝術家,他的“文藝”屬於極為高階的等級,不是簡單的文藝小清新這種噁心流行語能概括的。 何為詩人?何為詩心? 大部分影迷對《帕特森》的觀感都能統一到此處:所謂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帕特森作為公交司機與詩人的雙重身份,一種生活,兩個世界。他對日常細節的高度敏感,他的溫柔耐心,他的細膩優雅,讓他在表像上極為單調而枯燥的生活中找尋到美麗的詩意。 這種觀感是直接的、確定的,當然沒錯。但並不是這麼簡單,把詩意等同於生活細節,或者直接掛鉤於對生活的敏感之心,都是弱化簡化“詩人”的行為:對生活敏感細膩的人很多,甚至有能力塗抹兩筆創造幾句“佳句”的人也大有人在(朋友圈是這些人寫這些句子的最好的秀場),但這些人並不是詩人,雖然那幾句話是詩歌的形式,甚至也有詩歌的美感。 帕特森是公交司機也是詩人的事實,並不代表詩人的門檻被拉低到人人可為的地步:重要的是帕特森的“詩人之心”。真正的詩人,身份如何並不重要(跟身份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這顆“詩人之心”,不是只有在想發洩心情炫耀幾句隨想的時候才切換到詩人模式,沒有切換這一說,詩人永遠是詩人。 生下來就是,在他意識到之前就是,在之後也是,在死後也永遠是。——這不是語言遊戲,如果不是如此,那所謂詩人一定是個蹩腳的所謂詩人而已。 這就是天賦。賈木許或許確實想通過這部電影去傳達生活日常中的詩意之美,去激勵一些心懷抱負身為平凡的觀眾,打開你的五官,觸碰無處不在的詩意。但在根本上,是在彰顯帕特森作為詩人的獨特性與不可模仿:對的,帕特森的身份再普通,他的詩人身份也不是任誰都可以效仿的。 詩人之心,是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任何狀態、任何接觸中都是詩人的狀...